理论建树
《中医肿瘤学》
郁仁存教授著有我国第一部《中医肿瘤学》(上下册),是我国中医肿瘤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郁仁存《中医肿瘤学》系统整理了古代文献对肿瘤的理论论述和治疗经验,提出了古代文献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的对照。在肿瘤病因发病学上,提出内虚学说,并提出了以内虚学说指导肿瘤防治的观点。在病机理方面的总结以及相应提出中医治癌的六大原则,为同行广泛认同。讨论了中医药治疗肿瘤,防止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成为90年代后期中医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还对常见肿瘤的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单偏验方,抗癌中药及食疗等作了系统论述。被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基础类一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基础类三等奖。
《中医肿瘤学》出版后,即作为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学书使用,并被同行作为教学及临床参考书应用。
最近一本由郁仁存教授主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郁仁存中西医结合肿瘤学》问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为数十年来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研究的经验和理论的初步总结和阐述。篇后附录有:肿瘤分期标准;疗效评定标准;毒副反应分级标准;常用抗肿瘤中药和制剂等。
中西医肿瘤理论学说
1) 内虚学说——肿瘤从内虚论治,扶正补虚。
西医一般认为肿瘤病因85%与外界环境、饮食等有关。
郁仁存教授研究后认为: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人群,接触相同的外界致病因素的刺激,为什么有的人患癌,有的人不得病?根本原因是病人机体内存在有利于肿瘤生长与发展的环境。内虚使患者机体处于一种脏腑功能不足、阴阳失调、内环境失衡的病理状态。人体抵抗力下降,各种致癌物便在人体内'作祟’,这是发生肿瘤的主因。外因只是条件,因为个体脏腑亏虚,体质弱,对外界的各种疾病诱因抵抗力低,一旦外界病邪侵入,便容易引发体内细胞逆变,诱发肿瘤的发生,一旦肿瘤产生后导致恶性循环,越来越虚弱。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由此提出了以内虚学说指导肿瘤防治的观点。加强自身的调护,保持阴平阳秘,使体内消除患癌的条件以及积极治疗癌前病变等。既然是有内虚,加上患病后更虚,故治疗上扶正补虚是治疗大法之一。
2) 气虚血瘀症学说——益气活血,防复发抗转移
上世纪80年代,郁仁存教授临床观察到中晚期癌症患者多见气虚血瘀症。发现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癌症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存在,对中晚期患者的复发和转移起了促进作用,并最终导致转移。
根据中医气血相生、气行血行理论设计了益气活血抗肿瘤转移的研究课题,在此基础上用研制的固本抑瘤Ⅱ号等方剂临床观察:在近期(6个月) 肺癌的转移率比对照组明显下降。进一步研究表明:对细胞免疫有增强和促进作用;对血液高凝状态有明显改善作用;有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治疗效果。因此提出益气活血法在癌症治疗中应用的理论依据,提出益气活血法是中晚期癌症治疗的常用大法之一。
3) 平衡理论学说——建立体内新平衡,带瘤长期生存。
在经过多年临床研究观察后,郁仁存教授深刻体会到中医的阴阳学说指出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真正意义。
在癌症治疗中,机体内环境的调节,使脏腑功能、气血功能、邪毒与正气之间的平衡是病情稳定的前提,机体的各系统生理功能无论宏观或微观,都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病理的出现、证候的产生即是失衡的表现。特别是在中晚期癌症患者,正虚邪实,这时仍用放、化疗,大肆攻伐邪毒,则机体无法胜任;而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使体内的阴阳、虚实之间达到新的邪正对比平衡,使带癌长期生存,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治疗肿瘤的指导原则
中医治疗肿瘤的指导原则,是郁仁存教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时至今日仍具现实指导意义。在发病机理方面,郁仁存教授总结提出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热毒、正虚六项,并相应提出中医治疗肿瘤的六大治则四大原则。
六大治则:
①扶正培本法;
②活血化瘀法;
③清热解毒法;
④软坚散结法;
⑤化痰祛湿法;
⑥以毒攻毒法;
四大原则:
①辨证治疗与辨病治疗相结合;
②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相结合;
③祛邪治疗与扶正治疗相结合;
④近期治疗与长远期康复摄生治疗相结合。
郁仁存教授几十年来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对肿瘤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几十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实践,亲自治疗过的肿瘤病人病历数以万计,长期临床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自己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在郁仁存教授所著我国第一部《中医肿瘤学》及《郁仁存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中均有详尽论述)
郁仁存教授历经五十余载歧黄医技的实践,横跨西医中医两大行业,精通经典,旁及诸家,中医理论造诣颇深,临床经验丰富。他清崇经方,但不悖时方,知常达变,兼通诸家,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肿瘤学理论。他以高尚的医德,完整的中医肿瘤学理论体系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广大患者和学术界的称赞和高度评价。